《竹节人》是一篇散文, 作者回忆了儿时玩竹节人的种种趣事,竹节人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件件“事”,也带出了一个个“人”, 在那些饶有情趣的细节中, 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为读者掀开了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那一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不同目的,不同读法”,《竹节人》在导语中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任务一是将课文当做“说明文”来阅读,任务二是将课文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 任务三是将课文当作“记叙文”来阅读。阅读是一种“文本思维”, 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读法,三个阅读任务是将《竹节人》这篇散文作为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这个策略的“样本”,一文三读。
本课谢老师首先以自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词的方法、收获。解决了易错字词的识记、书写,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再指导重点生字的交流和书,写。
接着围绕任务一写玩具说明书展开教学。首先带领学生“温故”,回顾已有阅读策略,从而“知新”,从元认知上认识“阅读方法服务于阅读目的”这一新策略;随后,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让学生去体会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不同; 最后再总结方法,将之迁移于新的文本阅读中。这一过程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实现对阅读策略。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阅读时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罗列出制作的材料,工具、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掌握三个动作要领:“锯、钻、穿”。课文插图直观呈现了竹节人的样子。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在真实阅读中“有速度低效率转化”“有方法缺自觉运用”的学情,我们在本课呈现的,譬如梳理内容、分析比较中的图表支架,各种形式《指南》的范例支架,每个学习活动之后具体的向导支架以及挑战环节的评价支架,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并实践“有目的的阅读”,更饱满地习得甚至内化“有目的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