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乡歌》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比较每个小节的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孩子们记住这首诗歌的特点,为后面的教学与背诵奠定基础。接着,我让孩子们纵观全文,说说水乡有哪几多?孩子们总结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让孩子们仔细读诗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后相机划出“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飘满、装满”等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通过图文结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后由“唱咱水乡新生活”一句引出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新生活的热情。
教学完整首诗歌,我又带着孩子们尝试了说话训练:校园()多,()多,()多,真()啊!市场()多,()多,()多,真()啊!同时,让孩子们收集和欣赏歌唱新生活的诗与歌,以达到与本诗的情感共鸣。
问题设置的过多过碎始终是困扰我的一个大毛病。课堂语言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关注不够,都是这节课的问题所在。我感到,一节好课是一个好老师精心“磨”出来的。认真琢磨教材、反复研磨教学设计、精心打磨教学语言,甚至连教师的眼神、动作,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课堂提问不应该是随意的、率性的,上到哪儿问到哪儿的,而应该是少而精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