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博客

师德建设月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点击:1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冬雷

吕墅小学第六个“师德建设月”学习笔记

姓 名

黄冬雷

学习内容

教师师德学习笔记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教学,而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1、教师要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们由于处在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基础阶段,往往缺乏辨析能力。因此,教师的言行,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可能成为学生们的注意目标,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处处注意,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们是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率先垂范。如果言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有健康的高尚的人格,有了健康的高尚的人格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容易形成凝聚力。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爱是每个教师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态度,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博大无私的情怀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尤其注意对后进生、问题学生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的爱,要有一种博爱偏爱之心,要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离不弃的偏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培养他们成长健康的人格,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改变学生,使自己的爱真正放射光芒,照亮学生的光辉前程。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地、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教育事业。要爱这个岗位,就要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当作谋生手段,而是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

尊重是平等的桥梁,没有尊重的平等只存在法律意义层面中,现实生活中的平等是靠相互尊重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拓者。现代教育表明,在师生关系中特别强调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和理解,这种平等和理解就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上,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显得更加重要,他决定是否平等的导向,决定尊重的程度和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兴趣、爱好、习俗和行为方式。其中对人格的尊重更重要,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事实上是平等的前提基础,没有对人格的尊重就谈不上平等,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不同方式的学习,不同方式的知识增长。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的方法途径,正确的学习姿态,正确的努力方向,防止发生错误引导。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 苏ICP备1001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