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教案时我首先通过复习上学期最后一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为学习《十几减9》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也做好了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13-9,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13-9的算法。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平十法,先去年右边的3个,再从左边的10个里面去掉6个,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 13减9就等于几。但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时候,只出现了破十法,平十法,可能 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对一图四式有所遗忘,所以想加算减这种方法并没有人提,所以这种方法我放在后面的想想做做3中进行讲解了。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背景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书上的主题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连成一体,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算式的结果。
因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单,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毕竟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优化过程。
2、既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班上的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多种方法呈现后,我不急于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两次比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比较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方法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促进了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