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离不开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我执教的《克的认识》时,心理强烈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操作、活动中感受克,并且是细细地感受1克、2克、3克、4克、5克、10克、20克、十几克。但问题也出来了,设计的数学活动过多,影响了学生在活动之后的提升、感悟,也就是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在设计数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三维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预析、数学素材的收集、学习活动的预设、活动中出现情况的假设等等都要考虑。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经历了前一个活动的某些片段,也就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有的老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活动经验一定是学生亲历所得。亲历,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这和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是相吻合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动手操作、板书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类似“观察性经验”的替代性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这些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类似于亲临其境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广泛而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是替代经验的作用。
其实自己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这个数学活动经验的渐进次序也有认识,设计课的时候也有考虑,可是当我一把天平拿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太兴奋了,特别想摸摸、动动,我完全被孩子们给带跑了,随他们的心愿称起来,称完豆子,称硬币,称纸,称喜欢的东西,本节课其实只有两次称的活动就够了,一次称硬币,一次最后的自由称。主要是用天平帮助孩子建立克的表象,这才是这节课要教的。不管每次的称、掂、估活动,都要多问自己我们的活动目的是什么?有效吗?我要提升什么?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