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博客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7日   点击:18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吕鑫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抓住拉萨天空的“蓝”,以清新凝练的语言和准确生动的词,勾勒出圣地拉萨那晶莹剔透的迷人天空,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拉萨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很抽象的概念,而文中所描绘的湛蓝天空跟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相差甚远;加之描绘拉萨天空的语言又是隽永而深刻的,这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文章的讲解难度。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把重心放在引领学生进入那个情景中去。为此,在教学准备中,我运用从网上找到的优美的情境图片制成PPT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观看通过反复读文和想象激发语言,利用学生的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使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中,产生和积累情感,逐步深化体验,体会意境从而进一步感悟祖国自然景观美妙境界,提升审美,抒发对祖国的感怀之情。

在教学中通过三个环节进行。首先是谈话导入“拉萨”这一地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图,指导学生找到拉萨在地图上的位置,顺便普及一些地理常识拉萨是西藏的一个市。提问学生对拉萨有多少了解,学生提到“布达拉宫”,通过图片展示巍峨雄伟的布达拉宫,并简单讲述这座华美的宫殿是汉朝时期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造的,这就给布达拉宫蒙上了一层人文气息的外衣,让学生对下文讲解布达拉宫与湛蓝天空的互相映衬做铺垫。

接着是进行生字词的读写、释义讲解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指出他们觉得需要注意的、可能会出错的词语的写法、读法,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然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情感体会。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想象拉萨天空的画面,意在通过情感范读,引领学生贴近文字,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初步的感知、想象,产生探究情感。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进入课本,自由读文并反馈和相互评议。用学生各自的想象资源带动进一步的文本感知,激发朗读欲望。进入课文,找到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拉萨天空的美的自然段进行深入体会,在这当中,利用迁移和想象,体味蓝天的“亲近”与人、白云、草地、布达拉宫的“和谐美”,进一步指导朗读。最后是再次回味画面,以拉近学生与天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再次回味中产生眷恋感,激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无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有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让学生思考“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学用动作去体验理解“掬”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拉萨天空的特点,并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么具体来描写的呢?

进入后文的阅读.自由阅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同桌交流后,从这几个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画画,读读,评评中,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拉萨的美.在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 苏ICP备1001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