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常识》有感
常州新北区吕墅小学 侯冬
寒假在家,有幸拜读了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读完第一章,让我有一种想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在看到179页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篇时,我受到了深深地震撼。这是夏丐尊的名言,也是很少会被人否认的常识,常被人提及。如果深究下去,会在共识背后看到差异。差异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爱”,以及,当“爱”这一普遍的人类情感进入教育领域,作为教师应有的情感之时,会有什么样的特殊内涵?李政涛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教师应该要有爱!
在多年前,李政涛老师受邀为北京56中的一个差班作一个思想教育课,他从开始的胸有成竹到最后落荒而逃,引发了他对爱的思考:什么才是“爱”,尤其是对学生的爱?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说过,人类的爱有两种:情感之爱和理性之爱。情感之爱的特点是有条件有选择的。理性之爱则不然,它超出了情爱的狭窄范畴,是一种宽阔的无条件的人类之爱,不论这个人的长相、气质、人品、职业和社会地位如何,“我”都尊重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看老师对学生的爱,同样有情感之爱和理性之爱之分。 要实现“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之爱的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父母,面对自己的几个孩子,也不可能做到同样的喜爱,在重要关头,也会有自己选择。只有在理性之爱的意义上,教师才可能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最理想的教育之爱,是有情感之爱作为基础的理性之爱。这样的爱,具有改变人和发展人的教育力量。
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向学生展现他的爱。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你的眼神,语气,神态等等,都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我相信当你对学生释放你的理性之爱,你的学生也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有所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