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固然好 辨证很重要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笔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文章每一篇篇幅不长,一事一文,语言精练却说理透彻。翻开书的代序部分,题目就叫“人与课堂”,是我想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开始。序言部分,很多的语言,都能看出吴非老师是一个言别人所不敢言,为别人所不敢为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改变他那颗炽热的对教育,对课堂认识执着的心念。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但又有什么不平衡的呢?他说:“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做一件事。”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和吴非老师一样,我们都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教师育人的特殊性,也让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文中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多平衡: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所以,从他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吴老师是一个敬重常识的人。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书中,我读到了吴非“吹黑哨”的旧事,这个小故事就在第一辑的第一篇章《这节课,与未来有关》中。读完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吹黑哨”就一定能够让高二的孩子们都成为正常说话,坦诚表达的人,就一定能够帮助到未来的他们。特别是当我看到他说大学毕业后,那位学生作为内参记者,多次涉险犯难身陷逆境,为捍卫公平、公正而义无反顾。我更是揪心,我为这名学生担忧,因为如果作为家长,我看到孩子平安健康,有正确的价值观比起涉险犯难身陷逆境更让我欣慰,毕竟,内参记者面对的是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新闻报道。如果说,这样的捍卫公平、公正义无反顾是一种正常的说话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更想看到的是更多的“适者生存”,社会瞬息万变,时代更新如潮,谁知道今后的未来欢不欢迎这样敢于说话的少数人呢?
兴趣是怎样丧失的?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很容易找到共鸣。吴老师这样总结这一段:“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这句话我这么理解,中小学生剥夺了学习兴趣,处在考试压力下,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那么,也有人说“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兴趣的事,就不需要做了吗?没有考试压力就不平庸了吗?这么想,是让我想到有一次参加的常州市“学术沙龙”活动,主题是“你认为怎样的一节课是好课?”在座老师也谈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谈到要抓教学质量,甚至认为面临时下的应试教育,学生辛苦,老师辛苦,兴趣磨蚀,却依然要无奈地面临升学压力,很少有学生感兴趣听课又有质量乐此不疲的课堂。当时轮到我,我就提出了一个主持沙龙的负责人都摇头的观点,那就是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上一节音乐课1个多小时,全场师生都乐此不疲。负责人认为,你给了学生情感的熏陶,审美的需要,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很多学生都必须面对现在的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与其自欺欺人,绵力挣扎,不如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应试的能力。所以这么看来,再回过头看吴非老师的这句话,我觉得帮助学生适应,比渴望平庸更适合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
当然,功利的“分数观”,“成功”毒素的注入,只是学习变得紧张和无趣的一些可能,我赞同吴非老师讲的学习趣味可以培养,但不见得为了两三分的长期努力就显得猥琐,无趣的教育就算不看这两三分,不看分数观,不看成功的毒素,也有它存在的地方,这根本上不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问题。
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或思考,但不得不说, 《课堂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写到了每一个教育无奈的当下和教育者的心坎里,意犹未尽。透过它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作者对现在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耐,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无比深情的爱。“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这些文字,让我获得了沉静,生活中不需要浮躁,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吴非老师提醒我,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尊重成长,潜心课堂。胆大固然好,辩证很重要。
宦慧华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