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墅小学教研组研讨课说课稿
教者 |
查志宏 |
班级 |
三(2) |
科目 |
数学 |
时间 |
2015.11.12 |
课题 |
《平移和旋转》 | ||
(一)教材分析: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 (二)学情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三)教学目标: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学习活动,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做出判断,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四)、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并且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实践操作法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移一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3、图片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