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教时 |
1 |
||||
日期 |
月 日 |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较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 4.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
重点 与 难点 |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古诗诵读 |
学生背诵 |
集体背诵 |
||||
核心过程 |
一、导入课题 |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出示图片)她,就是宋庆龄。板书“宋庆龄”。龄字是一个生字,跟我读,龄字的左边是一个牙齿的齿,底下的里面是撇点, 右边一个令,最后一笔是点,可不要写错。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宋庆龄奶奶有了多少了解?(孙中山夫人、国家名誉主席、特别关心儿童。(课件) 2、你们看,这是宋庆龄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我们把一个人曾经住过的地方称为——故居。(板书课题)在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读—— |
1.学生认识生字。
2.学生交流对宋庆龄的了解。
3.生齐读课题。 |
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及时评价。 预设: 宋庆龄在她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称赞她是——国之瑰宝,(课件)同时她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世界人民赞誉她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
|||
活动一: 初读课文
|
1、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樟树? 2、学生自读课文。 |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
教师巡视指导 |
||||
活动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
1、课文哪些小节直接写了樟树?(第4、5小节) 2、谁来读读课文的第4小节? 3、我发现他把这些词语读得非常准确。(这几个词语特别容易读错,谁来读好它们) 出示: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指名2——3个学生读。 这些词语你都理解吗?谁来说说? 带着理解再来读好这个词串。 4、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第4小节,想想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概括。 5、第4小节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那第5小节又写了樟树的哪个方面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 6、我发现他把这些词语读得非常准确。(这几个词语特别容易读错,谁来读好它们) 出示: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指名学生读。 哪个字要提醒大家注意不要写错? 7、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小节。 8、课文的第4第5小节直接描写了樟树,那第六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呢?谁来读? 这一小节中有两个词语,出示:崇敬 瞻仰 理解它们的意思吗?“瞻”是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所以它是目字旁,“瞻仰”的意思是?课文中是人们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那我们可以去哪里瞻仰什么? 第六小节就一句话,那重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齐读第六节。 9、那课文剩下的第1-3小节又写了什么内容?一起读。 10、谁能告诉大家第三小节写了什么? |
1. 学生讨论交流。
2.指名读课文。
3.指名读词语。
4. 学生讨论交流。
6.指名读课文。
7.学生交流。
8.学生齐读课文。 |
预设答案:
第一段(1-3)讲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第二段(4-5)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第三段(6)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注意繁字的左上边不是一个“每”,而是每字不出钩。)“繁衍”这个词语你理解吗? 谁能用抓关键句子的方法来概括第5小节的主要内容?
崇敬 瞻仰 理解它们的意思吗?“瞻”是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所以它是目字旁,“瞻仰”的意思是?课文中是人们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那我们可以去哪里瞻仰什么? 第六小节就一句话,那重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
||||
活动三: 学习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
1、宋庆龄的故居有两棵樟树,那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 2、你看到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你所看到的樟树的样子。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过渡:读了这一句话,现在我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样读?指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响亮?你为什么将声音延长?
过渡:原来蓬蓬勃勃的樟树是枝干粗壮的。(板书:枝干粗壮)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
哦,原来蓬蓬勃勃的樟树是枝叶稠密的。(板书:树叶稠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这两句知道了什么叫蓬蓬勃勃,这呀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过渡: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四季常青)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多少磨难啊?你能想象得出吗?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出示:无论三九严寒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小结: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多少风雨,我们一起赞美这两棵樟树。齐读第4节。 你们都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想记住樟树的样子吗?用什么方法来记?先背什么?(先背枝干粗壮,再背树叶,最后背蓬蓬勃勃。) 按这样的顺序,自由练习背诵,看谁背得快。 检查背诵。分句背,三人连背等。 |
1.学生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齐读
5、学生表达练习。
5.学生进行句式表达训练。
6.学生试背第4节课文。
|
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及时评价。
预设: 谁来读第一句话?(指读)谁来抱抱它们?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两棵樟树,无法用手抱,但你可以用读的方法来抱抱他们。(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碗口那么粗了,水桶那么粗了,我抱不过来了……) 粗是粗了,我觉得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你从这句话中的什么词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相信你能读好它。 稠密的树叶应该是怎样的? (出示课件)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赞叹什么?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_______________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这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不嫌短,三四句也行,能成段就更好。(交流) 提出表达要求: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这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不嫌短,三四句也行,能成段就更好。
关联句式表达设计 无论三九严寒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____ 。
|
||||
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
1、熟读课文。 2、进一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
|
|
||||
板书设计 |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外在美 树叶稠密 |
||||||